2007年4月30日星期一

北美周末票房三甲:04/27/07-04/29/07

No.1. "Disturbia"
(Weekend:$9.1M/Gross:$52.2M)


No.2. "The Invisible"
(Weekend:$7.61M/Gross:$7.61M)


No.3. "Next"
(Weekend:$7.2M/Gross:$7.2M)

2007年4月27日星期五

"HEROES": Five Years Gone (S1E20, 04/30/2007)

TRAILER


SNEAK PEEK

"LOST": The Brig (S3E19, 05/02/2007)

TRAILER


SNEAK PEEK

《Grindhouse | 刑房》- 背对背的疯狂经典

Grindhouse

刑房

综合评价:垃圾/烂片/凑合/挺好/牛X



"Planet Terror"

导演

Robert Rodriguez

主演
Rose McGowan -> Cherry Darling
Freddy Rodríguez -> Wray
Marley Shelton -> Dakota Block
Josh Brolin -> Dr. William Block
Naveen Andrews -> Abby
Bruce Willis -> Lt. Muldoon
Quentin Tarantino -> The Rapist

故事:8/10
动作:10/10
血腥:9/10

"Death Proof"

导演

Quentin Tarantino

主演
Kurt Russell -> Stuntman Mike
Tracie Thoms -> Kim
Zoe Bell -> Zoe
Rosario Dawson -> Abernathy
Sydney Tamiia Poitier -> Jungle Julia
Vanessa Ferlito -> Butterfly
Jordan Ladd -> Shanna
Rose McGowan -> Pam
Quentin Tarantino -> Warren

故事:9/10
动作:10/10
血腥:7/10


"Grindhouse"国内翻译成《刑房》有点不那么恰当。Grindhouse是美国“古代”(60、70年代)马路影院招揽顾客的一种办法,就是连放两部影片(通常充斥着追杀,恐怖,色情和暴力),中间穿插着Preview。两个导演是老朋友,也都是老式影迷,做这部"Grindhouse"也是两人共同的想法。两人于是都祭出了自己长期的Dream Project - 故事都相当简单,但是充满着个人风格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大家千万不要被电影低迷的票房所蒙蔽。低迷的票房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体:三个多小时的时长,过于儿童不宜(血腥)的场面,发行方的不力,等等。大家可以想象,如果"Kill Bill"合成一部在影院上映的话,票房将会是多么惨不忍睹。欧洲和世界其他许多地方将两部片子分开放映,"Grindhouse"本身的意义实际上被被大大削弱,虽然有影迷们威胁要抵制发行方的这种做法,但是北美地区的票房实在是前车之鉴,虽然票房成败和影片的质量丝毫不成正比。

我期待了这么久终于得以一睹“芳”颜后,可以说不仅没有一丝失望的情绪,而且对"Planet Terror"的暴力美学拍手称快,对"Death Proof"的情节设计(虽然简单)和真实的特技(还有长镜头!)赞不绝口。虽然我从来没有真正的Grindhouse的经历,三个多小时对我来说非常过瘾,非常完整。两位导演(特别是罗导)把“胶片”好好糟蹋了一番,看起来真是有“古代”电影的感觉;影片中间刻意的“胶片缺失”("Missing Reel") 部分令人捧腹。

这两部“片断”本身都很出色,影片开始和两段片子中间几个“假”Trailer也够搞怪。之所以给“假”打上引号,是因为很可能有些Trailer会弄假成真,拍成真正的影片,比如疙瘩脸老墨Danny Trejo的"Machete"(罗导本人执导,直接发行DVD)。"Machete"的片头口号是:"They F**ked With The Wrong Mexican!" 哈哈。

罗德里格斯导的"Planet Terror"是一直是他的梦想(dream project)。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僵尸(Zombie)片风潮逐渐冷下来后,罗德里格斯坚信这类片子绝对还有前途,并且一直在构想一部独特的僵尸片。他早在拍校园恐怖片"The Faculty"的时候就写好了头300页的剧本。说是僵尸片,实际是英雄们力斩僵尸的故事。


罗导对暴力美学的拿捏绝对不在吴宇森之下,当年的"Desperado"捧红了班德拉斯和海耶克,这次他慧眼独钟,相中了一直半红不红的二线半演员Rose McGowan来阐释他的枪械和美女的诡异组合。Rose的妖艳四射的气质以片头Cherry Darling的艳舞(Gogo Dance,不脱光衣服的)打下了相当的基础。当看到Cherry从高墙外凌空飞起用她的腿 - M4A1冲锋枪/M203榴弹发射器 - 扫射轰炸群僵尸的时候,看到她将身体弯成完美的弓形让敌人的榴弹炮从身下钻过的时候,我不由得慨叹原来这种组合原来也可以如此美丽。相信这些片断很长时间内将会成为电影的教科书式的镜头 - 正如"The Matrix"里Trinity在警察面前腾空而起的那个片断一样。

"Planet Terror"故事本身的些许漏洞 - 比如为什么Cherry Darling的腿能够被包扎得那么快,体力恢复得那么快,冲锋枪是怎么就能卡到断腿上的,等等 - 我相信都是导演刻意为之。一是要达到英雄传说的效果,而是模仿“古代”(Grindhouse时期)电影的叙事风格。所以,在这些情节上,不仅较不得真,还要为罗导的想象力和控制力叫好。

[顺便说一句,"Lost"里的"Sayid"在这里也演一个较为主要的角色,但是演技实在不敢恭维。]

"Death Proof"里也是充满了塔导的独特风格。Death Proof的初始想法实际上来源于怕死的塔导想买辆安全系数高的沃尔沃。他的一个朋友跟他说,你随便送辆车给作汽车特技的,一万多美刀就能给你整成“死不了”("Death Proof")。于是,这在他的天才脑袋里留下了深刻印象,最终和罗导捣鼓出了"Grindhouse"。

一是大段的胡说八道 - 以前基本都是男人们(最有印象的莫过于Samuel L. Jackson和John Travolta在"Pulp Fiction"片头)- 现在是一帮叽叽喳喳的女人们。这些胡说八道经常是看似和主题无关,但作为一部群像戏,用这样的大段对话实际上对于设定人物背景和各自的性格的一种独特方式,为以后的情节埋下伏笔。这里还有我个人最崇拜的长镜头:这些女人们叽叽喳喳了不下十分钟,镜头始终在这四个人之间转来转去而没有切换。技术上当然比"Children of Men"要简单得多,但是独具匠心。

二是对细节的推崇 - 撞车的一场戏从多个角度反复的播放(当然还是超不过"Jacky Brown"里的掉包经典)。片子对特技演员们致敬 - 部分主角们就是干这行的。其中一位Zoe女士要特别提到,她在片子里基本是自己演自己 - 特技演员Zoe饰演特技演员Zoe。她是"Kill Bill"里Uma Thurman出生入死的替身,这回终于转正。Zoe在这部片子里令人窒息的特技表演一直让我再问自己:这是真的还是电脑特技?答案是:"Death Proof"里所有关于车的特技场面都是真实的(当然血腥场面除外)。

"Death Proof"虽然完全不是悬念片,但还有一个令观者愉悦的地方,就是... ... 我还是不说了,说了你看片过程的愉悦度就会至少降低80个百分点(几乎和悬念片知道最后的结果一样)。不过给个暗示:两部“片断”的真正英雄主角(们)是有相当的共同点的,呵呵。

塔伦蒂诺、罗德里格斯,这两位狂人还能拍出什么片子?我真是等不及看他们的"Grindhouse 2"。

精选墙纸:Spiderman III - 1






2007年4月26日星期四

先睹为快:Ratatouille


导演:Brad Bird
Pixar出品
北美首映:06/29/2007

2007年4月25日星期三

2007年4月24日星期二

2007年4月23日星期一

《Ghost Rider | 鬼灵骑士》- Cage Shines, Rider Sucks

Ghost Rider
鬼灵骑士

导演:Mark Steven Johnson

主演:
Nicolas Cage -> Johnny Blaze
Eva Mendes -> Roxanne Simpson
Peter Fonda -> Mephistopheles
Wes Bentley -> Blackheart

IMDB链接:http://us.imdb.com/title/tt0259324/

动作:7/10
喜剧效果:8/10
编剧:2/10

综合评价:垃圾/烂片/凑合/挺好/牛X


其实,像《鬼灵骑士》这种看完就拉倒的纯娱乐片,写个影评实在有点多余。但是一方面为了我的博客保持“高产量”,一方面觉得这个片子里确实还是有印象深刻的娱乐性,还是随便叨咕几行吧。

影片大意是说每隔大概百年邪神Mephistopheles就会挑一个鬼灵骑士做他的打手来收集恶灵,当然最后是要用来干坏事。鬼灵骑士通常是刀枪不入,一到晚上,如果四周有邪恶存在,就会变身成一个有燃烧的骷髅头的牛X人士。这回邪神不知为什么看中了Johnny Blaze(他从小就和他爹以表演摩托车特技为生)做他的鬼灵骑士,然后邪恶地杀死了小Johnny相依为命的父亲。Johnny必须随时听从邪神的召唤,为其服务。Johnny于是离开了青梅竹马的Roxanne,开始了“浪迹天涯”、刀枪不入的表演生活。但是,当Johnny成了名满天下的特技英雄(当然得益于邪神给他的刀枪不入的身体)又再次遇到成为记者的Roxanne的时候,邪神现身,要Johnny去帮他收服N多以邪神之子Blackheart为首的恶灵。这时,Johnny便化身为头顶火骷髅头开着火摩托车的骑士酷哥,开始了惩恶扬善之旅... ...

说句老实话,一个故事能编得、一个片子能导得这么看似有聊其实无聊而看似有逻辑其实没有逻辑也着实不易。为了一些能讨好的段落(相声小品里是不是叫“包袱”),整个剧本拼拼凑凑,漏洞百出。从漫画改编的影片里,这部也应该是典型。"Spider Man"(1和2)是好故事老少咸宜的典型,"The Hulk"则是太成熟化的典型。这部《鬼灵骑士》则是不大不小普适大众看完基本就忘一点也不挑战智商的典型。

凯奇当年在《变脸》里在唱诗班的歌声中摸着修女的屁股的搞怪镜头大家都应该记忆犹新吧。这部片子里他继续他的喜剧的片断表演,星光闪闪。说到底,他还是很适合鬼灵骑士这个亦正亦邪的角色。要不是凯奇,整个片子就大概像"The Punisher"一样没有亮点了(John Travolta在那里不够坏,所以片子不够成功)。一亿多的票房让老板们笑逐颜开,续集是肯定在日程上了。话说回来,幸好凯奇没像先前传说的那样去演《超人归来》。传说可不是空穴来风,他还真去试了超人妆呢。虽然《超》的票房没达到预期,里面的男女主角的选角还真是恰当的很。

扯远了。片头说Johnny和Roxanne年轻时的故事时没有像X3一样用化妆和CGI把凯奇和门德斯年轻化,说是个好决定吧总感觉怪怪的,说不是好决定吧总觉得如果把那俩人整年轻可能更没法看。

想了半天这个题头的一句话评论应该怎么说。语文学得实在不匝地,所以最后还是觉得用英文合适:Cage Shines, Rider Sucks。意思大概是看完以后,一边觉得尼古拉斯凯奇搞笑的本领其实很高超,一变又笑着大骂《鬼灵骑士》真TM烂。



精选墙纸:Hayden Panettiere - 1



先睹为快:Captivity

导演:Roland Joffé
领衔主演:Elisha Cuthbert
北美首映:07/13/2007

北美周末票房三甲:04/20/07-04/22/07

No.1. "Disturbia"
(Weekend:$13.5M/Gross:$40.7M)



No.2. "Fracture"
(Weekend:$11.2M/Gross:$11.2M)

(Weekend:$7.81M/Gross:$101M)

2007年4月20日星期五

精选墙纸:Naomi Watts - 1




Final 5 episodes of "Heroes"?

说的是Final 5 chapters...没第二季了??

2007年4月19日星期四

这个是Ando吗?


在Hotmail的欢迎页面上发现了"Heroes"里的"Ando"用他招牌的笑容给MSN的Newsletter做广告。要不是他那我真是见鬼了。太像了。

2007年4月18日星期三

《Das Leben der Anderen | 窃听风暴》- 政治正确,传统叙事,内敛表演

Das Leben der Anderen
(The Lives of Others, 窃听风暴)

导演: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主演:
Ulrich Mühe -> Hauptmann Gerd Wiesler
Sebastian Koch -> Georg Dreyman
Martina Gedeck -> Christa-Maria Sieland

IMDB链接:http://us.imdb.com/title/tt0405094/

故事:9/10
表演:8/10
音乐:10/10
共鸣:8/10

综合评价:垃圾/烂片/凑合/挺好/牛X

2007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王冠,横扫2006年德国电影奖,还有无数其他的奖项。

抛开这部大名鼎鼎的德国影片本身的艺术成就和娱乐效果不说,故事本身“丑化”前东德的制度和统治者,“控诉”“进步”知识分子受到的压迫,应该赢得了很多的政治分数。从我看来,影片迎合了西方社会的主流观点,其成功50%应该归于它的“政治正确性”。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一点有些象《华氏911》("Farenheit 9/11")。

以往的许多影片都把苏联和前东欧秘密警察描述成恶魔,这部则不尽然。这个铁面无情的秘密警察Wiesler是经验丰富的教师级的人物。老同学上级受到更高层的指派,分派Wiesler(代号HGW XX/7)去主持窃听一个作家(有一个漂亮的明星级演员女友)并搜集反动证据。逐渐的,Wiesler发现这个窃听任务本身的动机似乎并不纯正,虽然这个热爱领导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作家确实有一些“反动”行为。Wiesler对作家及其女友萌生的同情对他的窃听任务开始产生了影响。作家的反动行为升级,上级的压力加大,Wiesler必须作出选择...

看过的德国影片不多,对德国演员是完全的不熟悉。不过,担纲饰演秘密警察Wiesler的Ulrich Muhe始终如一的严峻的神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Muhe的内敛表演和这个角色本身在平淡中的转变相辅相成。因为职业的关系,Wiesler必须喜怒不形于色。有人说,这种没有表情的表演最简单了,谁不会?可是,Wiesler在影片不同时段在面无表情时能够流露出的强烈的无助、紧张、关心、愉悦的神态 - 让我联想到我喜欢而且熟悉得多的Kevin Spacey。我想,如果Kevin Spacey来演这个角色,大致也应该如此。

更多的出现在电视中的Martina Gedeck是德国最著名的女演员之一,前几年有一部"Bella Martha" ("Mostly Martha")让她在国际电影中闯出了名声。虽然Martina有献身表演,不过,她在这部片子里诠释女主角的迷惘和矛盾似乎有些流于表面而使部分故事情节显得突兀。这里八卦一下,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时,导演von Donnersmarck居然没有邀请Martina参加,把美人搞得很光火,后来弄到了票一气之下也没去。这是闲话,大致和导演对女主演的看法不太有关系。

影片叙事平淡,节奏有条不紊,在平淡的外表下酝酿着潜在的强烈风暴:中文翻译的《窃听风暴》虽然不太贴切,总觉得要比"The Lives of Others"要更切题。传统的故事讲述手法,冷色调的影片剪辑,深沉震撼的音乐(德国人的音乐背景真是雄厚),这些大概是各类大奖评委们除了政治原因外对此片大加赞赏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2007年4月17日星期二

2007年4月16日星期一

《Deja vu | 超时空感应》 - 时间旅行也能这么烂?

Deja vu

超时空感应

导演:Tony Scott

主演:
Denzel Washington -> Doug Carlin
Paula Patton -> Claire Kuchever
Val Kilmer -> Agent Andrew Pryzwarra
James Caviezel -> Carroll Oerstadt

IMDB链接:http://us.imdb.com/title/tt0453467/

故事:6/10
编导:3/10
动作:7/10
科幻:5/10

综合评价:垃圾/烂片/凑合/挺好/牛X

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我的出身是科幻迷 - 时间旅行始终是科幻片的一个重要主题,也通常是我最感兴趣的Topic之一。好的时间旅行片可以举出一堆,老一点的比如最著名的《回到未来》系列,六十年代的电视系列剧《时间隧道》("The Time Tunnel"),稍微新一点的比如《频率》("Frequency",我们的Jesus兄弟James Caviezel也是主演),《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等等。时间旅行的一种噱头通常在于讲述主人公在不属于自己原来的时空发生的故事,由于时空的错位,这种故事通常会变得有趣。另一种则是类悬疑的片子,通过改变过去而对“现在”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这种不可预知性往往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就是看着会说“靠,这也行?”的意思)。这后者在包括上面的《频率》和《蝴蝶效应》,在《蝴蝶效应》里这种效果被浓缩(就是“大力丸版”的时空转换)而发挥到了极致。

这个题跑得有点远。咱们回来说说这个《超时空感应》。影片名叫"Deja Vu",就是“似曾相识”(记得"The Matrix"里Neo看见了两次的那只猫吗?),多好的名字,多好的概念 - 片子里一句没提,剧情也和"Deja Vu"毫无干系。

有一天一艘满载海军军兵和平民百姓的轮渡在新奥尔良港口摆渡的时候被炸沉了 - 恐怖分子干的。一个ATF(管爆炸物的)警探,就是丹泽尔华盛顿,过来调查这个案子,然后对一具附近水域的美丽女尸有了直觉,觉得此案要从此女尸入手。话分两头,FBI也在查这个案子。他们正好在新奥尔良有个基地,这个基地里居然有一个时间机器和一些只会操纵仪器窥视女人洗澡的博士笨蛋们,搞得大胖子探员Val Kilmer(!他居然现在肥成这样!)只好找华盛顿来教他们破案。于是华盛顿一边和博士笨蛋们一起看着女人洗澡,一边下决心要找到杀死这个美丽的女人的凶手 - 恰好也是炸掉轮渡的恐怖分子。当然,少不了要让华盛顿坐在没有单人厕所大的时间旅行舱里被送回过去英雄救美。

Tony Scott拿手的是快节奏的动作片,这一招在《国家的敌人》("Enemy of the State")里是无比的好用。作为一个讲述追击和逃亡的故事,“高科技”的卫星计算机什么的滴答作响,镜头闪动,自然抓住观众们的神经,给Will Smith的命运狂捏一把汗。可惜一招鲜吃不遍天,"Deja Vu"并不是“高科技”追击片、于是最后的成品则是对导演自己风格的一种不配套的拙劣模仿。"Deja Vu"纯粹是拿咱爷们的智力开玩笑:作为一部时间旅行片,一看开头就猜到了结局,连过程都猜得八九不离十,再旅行也让人昏昏沉沉提不起兴趣。

最近讲到《人类之子》的长镜头如何让人激动人心 - "Deja Vu"刚开始将近十分钟都没有台词。不是艺术性的没有台词,而是莫名其妙的没有台词。

说到和导演大概没有太大关系的地方:这个时间机器简直是有史以来最荒唐最无聊的时间机器(把科学放在一边,单说科幻)。这个机器牛得出奇:空间上没有限制 - 似乎每一寸土地都有无数个高分辨率摄像头,360度旋转,墙壁透视,随便看;但是也烂得出奇:只能看一个固定时间(好像是4天6个小时)以前的事情,而且不能前进也不能退后,在一个时间点只能看一个地点的事情。这些写故事的真是脑子进水了。当然,便携头戴式的时间逆转视镜是个不错的发明;这个荒唐的时间机器90%是为了这个视镜作铺垫呢。

真不明白华盛顿为什么要接这样的烂片,Tony Scott的面子不好薄还是女主角长得实在不错? 说实话,华盛顿十几年之前的一部《杀人硬件6.7》("Virtuosity",有Russell Crowe哦)都比"Deja Vu"好看。我禁不住联想到Halle Berry和Bruce Willis这个星期的新(烂)片"Perfect Stranger",呵呵,估计烂的程度和Deja Vu有的一拼。

Tony Scott和Val Kilmer在拍片的时候给剧组作了件T恤,上书:"Malcolm X, Jesus Christ, and Jim Morrison: Deja Vu. How Can We Fail?" Malcolm X, Jesus Christ, 和Jim Morrison这是三位男主演华盛顿("Malcolm X"),James Caviezel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和Val Kilmer ("The Doors")演过的牛人。很不幸,这几个牛人都没有拯救这部片子。Tony Scott这回是大大地栽了。大家也跟着Tony一起栽了。

看下面的预告片(怎么觉得最后的音乐和"Saw"的音乐那么象),做得很好,可是太误导人了。如果实在要看这部片子的话,我给您列了几条理由:

正当理由:

1) 看华盛顿用便携头戴式的时间逆转视镜追凶;
2) 片子是在Katrina飓风之后在新奥尔良拍的,对当地的重建工程做了一些经济贡献。从人道主义出发,看这部片子也就是支持新奥尔良灾民重建家园;

不正当理由:

1) 看一眼肥得走形的曾经的蝙蝠侠Val Kilmer;
2) 看漂亮的女主角在“4天6个小时前”洗澡。

不过,您要是时间紧,还是干点什么别的吧。


2007年4月12日星期四

先睹为快:Live Free or Die Hard

Live Free or Die Hard
导演:Len Wiseman
领衔主演:Bruce Willis
北美首映:06/27/2007


《Children of Men | 人类之子》- 冷峻写实长镜头的教科书

Children of Men
人类之子


导演:Alfonso Cuarón
主演:
Clive Owen -> Theo
Julianne Moore -> Julian
Michael Caine -> Jasper


故事编排:7/10
摄影手法:10/10
"科幻"程度:2/10
"写实"程度:8/10

综合评价:垃圾/烂片/凑合/挺好/牛X

《人类之子》(英国影片)讲述的是不远的未来的故事。因为是“未来”,所以片子自然被打上“科幻”的标签。其实,除了片子陈述的背景 - 人类因为某种原因停止了生育 - 有那么一点“科幻”的意味外,全片完全是冷峻的纪实风格。

简单的讲述一下内容:因为人类不能再生育(世界上最年轻的是一个18岁零N天的小伙子),世界大乱。虽然部分地方生活看起来还是有些秩序,这只不过是文明的末日而已。所有的人基本上也就在等死 - 你赚再多的钱做再多的事似乎都已经不重要。政府也好,反政府组织(片中称为“恐怖分子”)也好,无论做什么似乎都没有意义,都无法逃脱最后灭亡的命运。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名怀孕的黑人少女。我们用脚趾头都能想得到她和她的孩子对人类有多重要。我们颓废的主人公Theo(Clive Owen饰演)却受人所托要把这名少女和她肚里的孩子在乱世中安全送到中立的研究机构 - 一艘不知是否能到港口的大船。

影片本身大概有些政治目的吧,和现在的英美的移民政策和对恐怖组织的定义有关(“未来”的英国充斥着难民营和搞恐怖活动的人们)。不过,这些似乎有些太遥远了(far-fetched)。在绝望的世界里保护唯一的希望 - 这才是我所看到的精髓 - 关于英雄主义的另一种阐述。

关于演员:镜头始终是从主角Clive Owen的视角展开,演技在片中当然得到了极大的考验。关于Michael Caine的老漫画家角色,不管你信不信,他是按照约翰列农来揣摩的。Julianne Moore倒是没有多少闪光的地方。

导演阿方索就是第一个把哈利波特弄得忒黑暗("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小孩子们都差点接受不了的那位。在《人类之子》里,阿方索又开创性地多次地使用了长镜头来达到令人窒息的纪实效果。我第一次注意到长镜头的表现手法是1997年夏天的票房黑马"I Know What You Did Last Summer"(《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做了什么》)。在那部很难称得上是经典的惊悚小品里,让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片头有2分多钟的航拍长镜头 - 镜头从几公里外的平静湛蓝的海面快速飞行,然后旋转在海边的悬崖,悬崖上坐着一名“恐怖青年” - 配合着强劲的摇滚乐,感觉荡气回肠。长镜头当然不是"I Know"的首创,更况《人类之子》。可是,从《人》片开始,长镜头有了新的标准。

手提摄像机拍摄在美国的一些电视剧集里很流行,比如"24",比如"The Shield",目的就是要使观众感觉身临其境。《人类之子》里创造性地用手提摄像机连续拍摄的6分多钟的穿过枪林弹雨的戏(看下面的片断),绝对会是"The Matrix"里子弹时间式的经典。虽然这号称6分多钟多少有点水分,但是这里拍摄所花的功夫不是我们所能够想象的:这个镜头的准备花了14天,每NG一次的重拍又需要5个小时准备。另外,一场在车里用特制的可以360度旋转的摄像机连续拍摄的1分多钟的被恐怖分子追击的戏也异常震撼。没导过几部片子就能有这样的勇气用这样开创性的手法来导一部内容并不讨好的影片的导演实在不多见 - 沃卓斯基兄弟是曾经的佼佼者(曾经而已,"The Matrix"后除了"The Matrix Reloaded"还能看看,"The Matrix Revolution"和"V for Vendetta"都是垃圾)。

作为一个悬念片的影迷,我绝对反对向没看过影片的人透露内容。可是这里,我实在忍不住要把这一段让给没看过的和看过的兄弟姐妹们欣赏。这才是电影。







2007年4月9日星期一

《Shaun of the Dead | 僵尸肖恩》- 用恶搞僵尸来向僵尸大师们致敬


Shaun of the Dead

僵尸肖恩


导演:Edgar Wright
主演:
Simon Pegg -> Shaun
Kate Ashfield -> Liz
Nick Frost -> Ed
Bill Nighy -> Philip


情节:9/10
搞笑:9/10
恐怖:6/10

推荐程度:还是甭看了/凑合着看吧/好歹也瞧瞧/绝对要看

这是2004年的“老”片,我到昨天才有幸一观。早就听说此片搞笑之极 - 果不其然,绝对没有吹牛皮。只不过,这种搞笑(1)对男同胞(本来写的是“男生”,怎么看怎么觉得头皮发炸)来说可能比较适合,要在女同胞身上要有同样的共鸣恐怕有些困难; (2)听说如果有些英国(特别是伦敦)的文化背景意义就更深刻一些。对第2条,我只能说:拉倒吧,不就是搞笑嘛,管那么多P背景干吗,看得差不多懂了图个开心就行啦。


话说一个在电器行工作的老兄肖恩,就是Shaun,是个小领导,可手下谁也不鸟他。他有一个室友Ed,N久没工作了,每天就知道在沙发上玩PS2游戏,P事不做。Shaun很讲义气,一直罩着Ed,即使另一个室友号称要赶Ed走他也不干。Shaun还有一个老妈,还有一个他一直讨厌的继父Philip。他还有一个女朋友Liz - 只不过今天被甩了。今天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出现了好多僵尸,搞得Shaun很不爽。于是他和Ed商量出一个伟大的计划,要把老妈和(前)女友救于水火,带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真的很安全!)。

几十年来,西方电影创造了不少的“僵尸”经典(我们东方文化里是那种两腿特硬蹦来蹦去的总是穿着清朝官服的那种),特点是恶心,血腥。我自己最有印象的就是Peter Jackson(就是那个导《指环王》的)还在新西兰混的时候导的"Braindead"(《群尸玩过界》)。那叫一个恶心!我们这个《僵尸肖恩》的导演和编剧(也是第一男主角Simon Pegg)大概是这些僵尸片的大片迷,在剧情里穿插很多关于过去这些僵尸片里的对话,以经典的人物命名地点,等等,肯定是向老导演们致敬喽。具体是些什么这里可以看到,我就不罗嗦了。(只有大片迷才这么做,就像咫尺天涯兄弟指出《英雄》里向《Star Trek》致敬一样)

“正常的”僵尸(Zombie,对,就是李宇春边跳边唱的那首歌曲的名字)就是那些恶心的死不了的走路特慢特别扭但是被它沾上就会被咬被掏肠子的怪物。恐怖,恶心。可我们的《僵尸肖恩》完全不是正常的僵尸片,歪门邪道,无厘头恶搞(总觉得这帮英国人偷学了周星星,呵呵),无所不用其极。有一种说法说这部片子里的僵尸似乎只不过是一个“浪漫爱情故事”的佐料,说是“浪漫爱情故事”有些过分了,不过“佐料”一说值得认真考虑。有两个长镜头对比描写肖恩在僵尸出现之前和之后的两个早晨从公寓出来到便利店买吃喝开始了片子搞恶的过程。镜头只是对准了肖恩,但僵尸在背景里出现的那么自然。我觉得这里定下了全片对僵尸的观点的基调 - 它们是生活的一部分!

影片刚在英国上映的时候和翻拍的“正宗”僵尸片"Dawn of the Dead"(《活死人的黎明》)撞车 - 这俩名字太像了,院线觉得会让观众搞不清楚,于是"Shaun of the Dead"硬生生地被推迟两周。没想到,这部“旁门左道”大获赞誉,绝对压倒了更早放映的“名门正派”。很期待导演Edgar Wright和主演Simon Pegg刚刚整出的又一部好评如潮的片子"Hot Fuzz"。

要是追寻僵尸恐怖的话,这部片子肯定不适合你(实在恐怖不起来)。可是,男同胞们,如果想大笑N场的话,拿上你的板球棒上啊!

2007年4月5日星期四

《El Laberinto del fauno | 潘神的迷宫》- 绝非童话故事

El Laberinto del fauno

(Pan's Labyrinth, 潘神的迷宫)

导演:Guillermo del Toro
主演:
Ivana Baquero -> Ofelia
Sergi Lopez -> Captain Vidal
Maribel Verdu -> Mercedes
Doug Jones -> Pan/Pale Man


摄影:10/10
表演:10/10
故事:10/10
音乐:10/10

推荐程度:还是甭看了/凑合着看吧/好歹也瞧瞧/绝对要看

墨西哥片《潘神的迷宫》(西班牙语)的宣传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化妆、怪物、想象力、和童话。这绝对不是这部电影的全部,也不是它的本质。《潘》片完全不是《纳尼亚》式的童话,甚至很难算是一部儿童电影。虽然有小精灵,神灵,但是也有鲜血,黑暗,枪炮和死亡。在美国,这部片子是R级;在墨西哥上映一周后,影院不得不贴出告示警告带着孩子去看电影的大人们。

故事的背景是在40年代墨西哥内战期间。地下世界曾有一个公主,到地面上玩耍却被太阳的光芒刺得失去了记忆,于是在人间死去。她灵魂不死,现在又回来了- 我们的小女主人公Ofelia。她的母亲嫁给了一个心狠手辣的镇压游击队的政府军将军,而且怀着将军的孩子 - Ofelia的弟弟。Ofelia在继父身边一点也不快乐。一天小精灵引着Ofelia跑到一个废弃的迷宫,里面的潘神告诉小女孩她真正的身份,让她完成三个任务,就可以永生并且和地下世界她真正的父亲团圆。剧情发展到最后的高潮阶段,现实世界里战争的残酷和小女孩的童话世界里的美丽、黑暗和神秘居然紧紧地交错在一起。我被美丽的小女孩的命运深深吸引,完全分不清哪里是现实,哪里又是童话。

美妙的音乐,充满着黑暗但却异常艳丽的情节,让人心悦诚服的表演。去年三位童星在大银幕上大放异彩:一个是"The Pursuit of Happyness"(《当幸福来敲门》)里的Jaden Smith(Will Smith的儿子),一个是"Little Miss Sunshine"(《阳光小美女》)里的Abigail Breslin,还有一个就是本片里的Ivana Baquero。Ivana的表演绝对是奥斯卡级的。围绕着“地下神公主”展开的这么一部成功的片子,如果说导演和故事占40%,Ivana也应该占40%。据说del Toro选角的时候看到Ivana的表演,下定决心把原剧本中小女孩8-9岁的年龄定位修改成Ivana的11岁。

八卦几条:

  • 潘神是什么?就是希腊神话里大概像我们中国的土地爷的半人半羊的神灵。虽然英文翻译叫Pan(潘神),导演del Toro告诉大家这个潘神其实不是潘神,而是罗马神话里的Faun,也是半人半羊的土地爷,所以这个墨西哥片子的最初英文翻译叫“The Labyrinth of the Faun"。反正到底是什么,咱们也别管那么多,就知道那大概是土地爷就行了。

  • 这里面还有一个眼睛长在手上的怪物,叫"Pale Man",和演潘神的是同一个人,美国人Doug Jones,是del Toro导演的片子(比如"Mimic"(忘了中文翻译了)和"Hellboy"(《地狱男爵》))的常客 - 就像莱昂纳多之于老斯,葛优之于冯晓刚类似,只不过没这两个大牌。他不说西班牙语,演着讲西班牙语的墨西哥土地爷其实就像张东健和真田广之来演《无极》。对不起,我这个比喻不恰当,大家可千万不要把《潘神的迷宫》和《无极》联系起来。

  • 我们真是差点看不着这部片子。del Toro花了N长时间捣鼓的厚厚一搭剧本(老哥喜欢写在纸上,没计算机备份哦)有一天给落在了出租车上。结果好心的出租车司机觉得这一打破纸怎么看怎么重要,于是想方设法、千辛万苦(还自己花钱)找到了del Toro并把东西还给了他。del Toro认为是上帝的祝福,于是下定决心要把这个剧本变成电影。

强强烈烈推荐。


2007年4月4日星期三

《Letters from Iwo Jima | 硫磺岛的信》- 我们如何看待历史?

Letters from Iwo Jima

硫磺岛的信

导演:Clint Eastwood

主演:
渡边谦(Ken Wanatabe)
-> 栗林忠道中将 (General Tadamichi Kuribayashi)
二宫和也(Ninomiya Kazunari)
-> 西乡(Saigo)
伊原刚志(Ihara Tsuyoshi)
->バロン西(Baron Nishi)
加濑亮(Ryo Kase)
->崇(Shimizu)
中村狮童(Shido Nakamura)
->伊藤中尉(Lieutenant Ito)


战争:10/10
摄影:10/10
表演:10/10
故事客观性:8/10

推荐程度:还是甭看了/凑合着看吧/好歹也瞧瞧/绝对要看

我们从来没有,也许会排斥,从这个视角看过二战。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一年连续"炮制"(毕成功语)出两部关于硫磺岛之战的作品;老人家用心良苦。美国版的"Flags of Our Fathers"(《父辈的旗帜》)和日本版的"Letters from Iwo Jima"原意当然是从人性的角度,从战争的正反双方,鼓吹老人家强烈的反战思想。在本片中,这场战争只是“日本和美国不得不打的一仗”。
老克导是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 - 2004年奥斯卡之后的一次州长舞会 - 从斯皮尔伯格手里接过《父辈的旗帜》的执导权后,雇佣了一个日裔女写手Iris Yamashita和头年写过"Crash"的金牌写手(兼导演)Paul Haggis(此人也写了"Million Dollar Baby"和《父辈的旗帜》的剧本!信不信由你,此人居然也参写了《皇家赌场》!)两个人切磋出了一个故事,再由前者整出了这个奥斯卡提名的原创剧本。

影片从一个家里有一个怀孕的妻子的日本小兵的视角描述这场战争。这个日本小兵和大队人马被派到这个小岛上保卫国土。他思妻心切,给老婆写了无数的信。新来的领导栗林忠道(渡边谦饰演)是个爱兵如子,很有本事,感情细腻的人。他在主持士兵在岛上挖蜘蛛网似的地下防御工事的时候也不断的给家里写信,诉说他的决心 - 要尽职并给美军以最大的伤害和他的无奈 - 最后必败无疑。顺便说一句,这些信确确实实都是当年栗林忠道写给家人的,而且成为后来重要的历史资料。穿插着,影片描述了一个在美国拿过奥运马术冠军的中高级将领,一个似乎很勇敢但是最后崩溃的低级将领,一个被赶出军校的心肠柔弱的士兵,还有和小兵一起同样有着温暖家庭的士兵。大战开始并且逐渐结束,小兵周围的人战死的战死,自杀的自杀。小兵最后又和中将被命运带到一起...

我非常不情愿地把这部影片列为佳片一列,因为从纯电影的角度来说,甚至从客观事实的角度来说,这绝对算是一部出类拔萃的电影。摄影、表演、剪辑,无不精雕细琢。可是,本片“正义”二字完全模糊,这正是我等从小看着南京大屠杀的"300,000"数字长大的一辈无法接受的地方。
单单从影片描述的特定角度(讨厌战争思妻心切的日本小兵)看问题,也许会让后人忘记历史。打个比方,再过100年,我们的子孙后代看起这部电影,他们会对粟林忠道中将无比钦佩,因为他奋不顾身,明知失败也要拼死抵抗美国侵略者。他们会同情这些守护国土宁死不屈的日本军人,也许会把他们当成榜样。要知道,硫磺岛一战,2万2千名日本士兵,除216名俘虏,其余全部战死或自杀。支持参拜靖国神社的那帮人,难道不会欢呼雀跃?幸好,这部电影最后没有用起初的一个名字 - 也许是怕刺激东亚人-特别是我们和韩国人-的脆弱神经 - "Red Sun, Black Sand"(《红日,黑沙》)。

我非常矛盾。毕竟,完整客观地对待历史的每一个部分也需要勇气。这也许是这部影片伟大的地方?

2007年4月3日星期二

《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 致命香水》- 黑暗中的细腻

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香水:杀手的故事(又名“致命香水”)

导演:Tom Tykwer

主演:
Ben Whishaw -> Jean-Baptiste Grenouille
Dustin Hoffman -> Giuseppe Baldini
Alan Rickman -> Richis
Rachel Hurd-Wood -> Laura


画面:9/10
故事:7/10
表演:8/10
推荐程度:还是甭看了/凑合着看吧/好歹也瞧瞧/绝对要看

这是一部说英语的德国影片,说的是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在法国发生的故事,主要演员都是英国或是美国人。导演Tom Tykwer很有来历:著名的"Lola rennt" (《罗拉快跑》)就是他导的。顺便再八卦一下:老老斯(Martin Scorsese)和小老斯(Ridley Scott)都曾考虑过导这部由畅销小说改编的故事。

回到正题。

故事在一片喧哗中展开:一片巨大的广场上堆满了群情激愤的男女,要将这个可恶的杀手处以残酷的死刑。镜头一转,到了N年前:十八世纪的法国,除了贵族一层的人身上干干净净有得香水用,中下层的平民老百姓都是脏兮兮臭烘烘的(个别的美女除外)。这个时候一个拥有超级鼻子的天才诞生在尤其臭烘烘的鱼市,刚生下来就被他倒霉的老妈给扔到了垃圾堆里差点归西。婴儿天才在将死之前被人们注意到了,于是他老妈被当成凶手给绞死了,他自己则被送到孤儿院长大,开始学习用他超人的嗅觉分辨自然界里所有的气味,而又逐渐陷于自己的天才能力之内不能自拔,以至于后来要从不同的女人身上提炼世界上最牛B的变态的香水。大家注意我用了“最牛B”和“变态”这两个词来形容这个香水,为什么呢?给个悬念,看完这个片子您就明白了。

讲述杀手的故事,色调自然黑暗,体现在影片暗黄的画质上。画面对终极香水的原料 - 女性身体 - 的处理体现出一种细腻的神秘的令人窒息的但却恐怖的美感,无声的诉说着杀手主人公的天才能力和病态心理。故事的讲述的逻辑性稍有欠缺,不过整体上说应该不愧为大师级的变态作品。

老戏骨达斯丁.霍夫曼这次演配角 - 一个过期的香水制造商,把这个倒霉的老兄对金钱的贪婪和对香水事业的热爱演得活灵活现。杀手本人 - 英国演员Ben Whishaw - 实在也是变态的可以,随着影片的展开,他的每个举动(特别是他闭上眼睛用鼻子表演的时候)都会让你毛骨悚然。某种程度上我总觉得这个角色和Christian Bale在"The Machinist"(《机械师》)里的献身表演有些神似 - 可能因为他们都出奇地瘦的缘故。还有《哈利波特》系列里演那个半长黑头发变态好老师Severus Snape的英国演员Alan Rickman在这里演一个贵族父亲,有很多的戏份,虽然并不出彩。年仅16岁的Rachel Hurd-Wood出演美丽的女儿Laura,绝对惊艳。

在这里用了很多“变态”的字眼,其实用英文讲应该是"disturbing",就是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非常地不舒服的意思。我在看的过程中感受到持续不断的disturbing,从开始到结尾。也许这就是影片所要达到的效果吧。所以,看之前请一定做好心理准备。

2007年4月2日星期一

先睹为快:Transformers

导演:Michael Bay
北美首映:07/04/2007





《300》- 令人失望的舞台剧

300


导演:Zack Snyder

主演:
Gerard Butler - King Leonidas
Lena Headey - Queen Gorgo
Dominic West -> Theron
David Wenham -> Dilios


画面美感:10/10
史诗效果:2/10
震撼程度:7/10


推荐程度:还是甭看了/凑合着看吧/好歹也瞧瞧/绝对要看

今天终于在电影院里看了大名鼎鼎的《300》。自从去年年底第一次看到预告片以后,我就无比期待,虽然我对导演和演员名单上的人完全不熟悉。

都说这部片子要在影院里看。是没错,画面细腻之极:金黄的稻田,暗蓝的夜晚,古铜的皮肤,还有暗红到几乎是黑色的鲜血。还有什么?象征古希腊的唱诗式的音乐,大战时硬质的摇滚,勇猛的战士们的结实的肌肉,坚盾和利矛叮当作响,漫天的箭雨扑面而来。整部片子本应是绝对震撼的作品。可是,我失望的走出了影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300》是由著名的Frank Miller漫画改编的剧作。漫画是still images, snap shots,就是连续的但是是静止的场景。《The Matrix》之后流行慢动作,流行子弹时间。可在影片里如果充斥太多的慢动作场景就太乏味了,虽然在预告片里很酷。这部片子好像是1小时50分钟左右吧,如果慢动作都变成正常速度的话,片子的长度大概还不到1个小时。打个比方,一句话可以简单的在2秒钟说完,但是放到京剧里拖起长腔,鬼知道要唱几分钟呢(比方而已,对京剧完全无恶意)。

漫画原本是抽象的。导演用CGI把画面做得无比的奢华,以至于《300》的预告片点燃了无数人(包括我)的观片欲望 - 看看现在的票房就明白了。可是,不知为什么,从始至终过于华丽的色彩逐渐地让我特别的厌烦。仔细想想,原来,这些华丽的色彩只是背景,加上羸弱的故事情节,看片过程中真实感逐渐丧失了。

三百战百万,更多的是象征意义的打杀。虽然看起来是漫山遍野的敌人,实际上冲上来的充其量也就一个连的兵力。再拿京剧做个比较:京剧里的百万大军不是也是几个人举着个旗子象征性的在舞台上转圈?我军(300勇士)也是一个连啊,一打一,顶多一打三吧,敌人那里是对手,还不被砍瓜切菜一样被干掉。想不到的是敌人的冲击居然会分拨进行 - 百万大军啊,死了一个连就歇着不进攻了,让人觉得这帮波斯人怎么就这么窝火,百万人让他们一个个地宰都把他们给累趴下了。胜利还非得等到我军的叛徒(这个叛徒叛得也莫名其妙)把敌人引上天险两侧的山上。我军得意洋洋的打扫战场,居然有时间和气力把尸体(看起来好像很多,但是仔细一算大概也就一两个连)当墙垒起来。太纯粹的舞台剧。影片的对话(比如King Leonidas和波斯王在战场上对话)、场景设计无一不是像话剧而不是电影。
不得不说影片里最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地方是300勇士刚刚到达天险的时候,很酷地站在海边看着(大家注意:只是看着)敌人的一两艘战船被暴风雨吹得东倒西歪而哈哈大笑(除了King Leonidas有些忧郁的神情)。我完全不知道这一段想说明什么问题或者什么故事。

再次说明一个真理:电影不光光是画面 - 虚有其表万万不能代替金玉其中。对照起来,同是Frank Miller的暴力美学的《罪恶之城》("Sin City")作为一部电影来说要好看得多 - 绝妙的故事情节的讲述和编排。

我的要求也许太高。《300》的预告片、海报、选角、化妆都很出色。可是它究竟是漫画舞台剧,不是史诗。如果你实在被预告片吊胃口吊的不行,那就凑合着看看吧。